據記載,1874 年(清同治十三年),福建福甯總兵吳光亮奉命開拓這條中部山路,他從廣東招募 1000 多名勇士,鑿山、架橋、填壑、伐木,奮戰八個月,終於修成了西起彰化林杞埔(現屬南投縣),東達花蓮璞石閣(今玉里)的攀山古道,全長 130 多公里。
台灣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為了大力實行其理蕃政策,乃重新測繪路線,分東、西兩段另闢一條「八通關越道路」。東、西二段以大水窟為分界點,西段自楠仔腳萬(今信義鄉久美村)起至大水窟,長約 42 公里,東段自玉里至 大水窟,長 82 公里 145 公尺。日人修築之八通關越道路與清朝之八通關古道,路徑完全不同,而且幾乎完全沒有重疊之處。日人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之目的, 除聯絡東西部交通外,更著眼於加強對深山原住民的統治與「教化」,並進行林野自然資源的開發,故沿線設置眾多警官駐在所的相關設施。
八通關海拔 2800 公尺,地處中央山脈和玉山山脈的高峰之間,周圍高峰聳立,是臺灣山地最高峰的集結地區。在全省最高的十座山峰中,就有八座分佈在這一帶。(文字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h3QWTGZPiIiwoPb8_zA5Xpm2wQt37aA1Gc0gpFhAXF8EqaARHBia3foGHHP8hEGkRbWzupCo-OU2Mk2URkqeOrdJnzt0ZGPVGdtGNvL3Rjd1a7J0KZk-VoZWqEUpiELAJm-d5UFQ/s400/080604-197.jpg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