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31日

馬胎古道、南坪古道、內灣山 -- 2024/5/9 -- 2024/5/9

馬胎古道,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義興村,昔日是泰雅族馬胎部落對外唯一的連繫道路。馬胎為泰雅族語,是「多霧的部落」之意,原住民亦稱為八鄰古道,與內灣隔油羅溪相望,入口在義興大橋南端竹59鄉道上,亦又稱為「南坪古道馬胎段」。

南坪古道位於新竹橫山油羅溪南岸的南坪古道,原是昔日泰雅族馬胎部落往來內灣的聯絡通道,自公路修築之後便逐漸荒廢,直到內灣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,才重新整建為一條景觀健行步道,在冬末春初有山櫻花可賞,初夏的夜晚,溪谷邊還有滿天飛舞的螢火蟲,沿途林蔭蔽道、溪水潺潺,與熙來攘往的老街相比,古道格外幽靜秀麗 . . . more

三眼縱走 -- 2024/5/4

從南投縣仁愛鄉的北東眼山、中央東眼山連走至南東眼山簡稱為「三眼縱走」,早期曾經是守城大山的會師路線之一,這幾座中級山與有勝山、關刀山橫亙於同一稜脈上,自中橫霧社支線一帶眺望,狀似雪霸聖稜,素有「中部聖稜線」之稱。山區位於中興大學的園藝試驗場中,海拔約在兩千公尺上下,沿途林蔭蔽天,即使盛夏前來也無日曬之苦,可說是一條消暑的森林浴路線  . . . more

郡大山 -- 2024/3/19

郡大山,海拔 3,265公尺,百岳排名第 58,上有一個二等三角點 (1694),是近距離觀賞玉山群峰與馬博橫斷的最佳地點,也是百岳初學者的入門山岳 . . . more

唐麻丹山、馬崙山 -- 2024/3/17 ~ 3/18

唐麻丹山步道位於大甲溪南岸,在谷關七雄中排行最末,也是七雄中海拔高度最矮的一座,雖然高度最矮,但由登山口至山頂的落差超過650公尺,仍然是相當挑戰的路線。

馬崙山為雪山山脈白姑大山向西延伸之山岳,「谷關七雄」中排行老二,是中部著名的中級山 . . . more

雪山東峰 -- 2024/2/15 ~ 2/16

雪山東峰,海拔3,201公尺,又稱明間山,舊日本名為次高東山,百岳排名第#74。

從武陵登山口到雪山東峰,落差約一千公尺,來回距離十公里,中途可在七卡山莊(2,500公尺)住宿休息,難度不高,安全性也高,對百岳新手來說,是相當合適的入門山岳 . . . more

鳶嘴稍來縱走 -- 2024/1/26

鳶嘴稍來國家步道為中部地區中海拔熱門登山路線,其中鳶嘴山以險峻危崖出名,而稍來山以秋天滿佈的台灣紅榨槭為名,兩山連走沿途峭壁綿延、景觀秀麗。

步道難度最高的段落,是登上鳶嘴主峰的峭壁陡坡,如針錐一般的絕壁之頂,就像大自然的攀岩場,坡度非常陡峭,須拿出攀岩拉繩的勇氣與力氣,十分刺激;站上山頂後可見層層山巒相疊,雲海翻湧,苦盡甘來的絕美景色絕對會讓人咀嚼再三。稍來山步道好走,頂上有一瞭望台,當台灣紅榨楓轉紅之時,遍地艷紅,美麗動人 . . . more

集集大山、日月潭三兄妹 -- 2024/1/23 ~ 1/24

★ 集集大山,海拔1392公尺,為集集鎮最高峰,山形高聳挺拔,猶如守護著集集小鎮的山神。向北延伸至九份二山,東與日月潭、水社大山相望,步道擁有充滿綠意盎然的孟宗竹林,聽著蟲鳴鳥叫,一步步登上山頂瞭望台,視野遼遠,可觀玉山山脈、中央山脈等名山,為台灣小百岳之一。山頂有座紅白相間電視轉播發射塔,為辨識集集大山的地標。

★ 水社大山,為日月潭最高峰,海拔2059公尺,曾是台灣小百岳之一,後因山高路遠而除名。由於落差較大,水社大山的林相豐富多變,沿途會經過闊葉林、孟宗竹林、牛樟林、森氏杜鵑林及溫帶的玉山箭竹林,是生態觀察的絕佳場所。

★ 貓囒山,海拔1020公尺,步道距離不長,卻擁有茶園景觀、日式宿舍、老茶廠、全台第三高的氣象站、可俯瞰日月潭全景和觀賞日出雲海的絕佳位置,2006年還被選為新版的台灣小百岳。

★ 後尖山,海拔1008公尺,位於魚池鄉最南端的山岳,是頭社村的最高點,山勢尖聳突出,山頂展望良好,可以眺望頭社盆地及日月潭、集集大山、西巒大山、治茆山、水社大山等地區,當地人稱為「望高寮」,亦為日月潭四秀之一,山頂有座電塔是此山的標誌 . . . more

南橫三星 -- 2024/1/19 ~ 1/21

南橫三星指的是位在南橫公路上的三座百岳,從東至西分別是關山嶺山、塔關山以及庫哈諾辛山。因為這三座山的登山口就在南橫公路旁,而山頂離登山口的距離都不會太遠,算是百岳中相當輕鬆的行程,一般安排兩天行程,剛好配合周休二日,在未被封山前,南橫三星已經是郊山化的百岳行程,也很適合一般民眾的踏青郊遊景點 . . . more

浸水營古道、阿朗壹古道、旗靈縱走 2023/12/17~12/19

浸水營國家步道是浸水營古道東段的部分,浸水營古道是大清帝國統治臺灣末期興建東西兩岸的三條通路之一,又稱三條崙古道,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,越過中央山脈東下臺東縣達仁鄉,在大武溪口南方臨太平洋岸的大武鄉出海,全長47公里,是臺灣使用頻率最高也最長壽的古道,至今仍是旅客最愛的登山健行步道 . . . more